冬笋(切片要听见"咔嚓"声)
香菇(伞盖没打开的更香)
鸽蛋(用鹌鹑蛋也行)
第一次做时我贪心放了龙虾,结果鲜味太霸道,把其他食材的戏份全抢了。老师傅说:佛跳墙讲究的是交响乐,不是独奏会。
高定版高汤 要熬出琥珀光
真正的佛跳墙,得用"三吊汤":
老母鸡+猪蹄+火腿骨冷水下锅,煮沸立刻倒掉(去腥)
重新加水,小火慢炖6小时,直到汤色像淡啤酒
过滤后冷藏,撇掉表面浮油(这步决定汤清不腻)
有个小秘密:熬汤时放半颗椰子,能让汤头带点若有若无的甜。去年朋友喝完问我是不是放了糖,其实这是闽南老师傅的祖传偏方。
下锅顺序像相亲 讲究先来后到
重点来了!食材入罐的顺序绝对不能乱:
最底层铺冬笋片(防粘底)
第二层码猪蹄、鸭胗(耐炖的)
第三层摆鸡肉、火腿(出味的)
最上层放海味(易熟的)
海参和鲍鱼必须最后15分钟才下,有次我提前两小时放进去,捞出来缩得比话梅还小。花胶要在汤里跳芭蕾——先单独蒸软,等汤快好时再放入。
火候要像老中医把脉
大火煮沸立刻转小火,汤面保持"蜻蜓点水"状态(偶尔冒个小泡)
砂锅比铁锅好,受热均匀不会糊底
每隔40分钟用长筷子轻轻拨动(但别搅拌!)
去年冬天我尝试用慢炖锅,结果炖出一锅海鲜果冻。老师傅笑得直拍腿:"佛跳墙要的是若即若离的火,不是温水煮青蛙!"
开罐仪式感 比拆爱马仕还激动
判断成功的标准:
汤勺划过能看见浅浅的"金线"(胶质够)
闻起来有海陆交汇的复合香(没有单一食材称霸)
喝进嘴里像丝绸滑过舌尖(不挂喉)
最惊艳的是第二天加热再吃,所有味道完成终极融合,浓稠度刚好能挂在勺背上。闺蜜吃完当场宣布:"以前参加的婚宴,吃的怕是佛跳墙周边产品。"
现在这罐"封神版"佛跳墙,成了我家年夜饭的保留节目。去年端上桌时,连平时只爱吃炸鸡的侄女都认真擦了嘴才动勺。有些味道之所以珍贵,就在于它值得你花时间等待。
你们家有没有一道需要提前三天准备的镇宅大菜?快来炫耀下,让我开开眼界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